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 热点透视  | 心理新闻  | 心理治疗  | 个案分析  | 心理咨询  | 中心简介  | 招生培训  | 梦与解梦  | 学术动态  
心理健康  | 专家名人  | 心理文摘  | 儿童心理  | 青少年心理   | 性学七味  | 女性心理  | 中老年心理   | 心理夕阳红   | 心理娱乐    
HyperLink
您的位置:Skip Navigation Links首页 > 心理治疗 > 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   
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
作者: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 宋微涛     阅读次数:1555 

    精神分析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理论学说之一,也是当代心理治疗与咨询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在今天人们所采用的几百种不同的心理治疗技术中,绝大部分技术都是从精神分析系统中吸取了某些基本原则、技术,或者受到了精神分析理论的推动。曾有西方心理学家这样写到:很难找到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的一个领域未曾受到弗洛伊德的思想影响。他的影响在社会学和人类学方面也都是同样不可估量的

精神分析学说自创立以来经历了整整一百余年的变迁,其影响力已远远超出医学和心理学领域,形成为一种强大的国际思潮,渗透到西方文化的血液之中,影响涉及于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

精神分析理论,又称谓心理动力学,动力心理学,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治疗,心理分析学说深层心理学(metapsychology)。本章将对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治疗技术,当代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以及精神分析理论的某些最新进展分别作一概略介绍。

                     第一节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一、精神分析与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说(Psychoanalysis)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reud 1856-1939)于1900年前后创立的一个关于探索人类深层心理活动过程的理论。1893年以弗洛伊德最早在《精神病理学》杂志上发表题为论歇斯底里现象的精神机制的简短论文为标志,预示了精神分析理论创建的开端。此后,他用毕生的精力去创立、阐释、传播、运用精神分析学说。有西方学者评价说,影响整个西方思想发展的有三个犹太籍的伟大人物,他们就是——马克思、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可以以1913年为线分为早期和晚期。他的早期精神分析学说主要是用无意识(unconsciousness)的本能和欲望,尤其是性本能和欲望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在1913年之后,他对早期学说有些修正,提出三部人格结构tripartite personality structure)理论等。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西方出现了以沙利文、霍妮、和弗洛姆等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他们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继承下来,加以改造和发展,并推广到哲学、历史、伦理、文学艺术等许多文化研究领域中,使精神分析学又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弗洛伊德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开创了精神病学研究和治疗的崭新领域,创建了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流派,精神分析学派。

二、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是一种关于冲突力量的心理学,这种冲突起源于人性的二元性。心理冲突的二元性可以命名为意识和无意识的二元性;而社会中的人也具有动物和社会性存在的二元性。通过意识与无意识,以及动物和社会性存在之间的冲突,人格得到了发展,文化的传入以及价值观得以形成。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无意识过程被充分强调,认为没有偶然的心理现象疾病和症状是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深度隐藏的病理性动机冲突的结果和表达。治疗的目标即是从无意识中揭示意识,从不正常中了解正常,克服无意识的压抑作用,把无意识中的冲突召回到意识中来,让病人领悟病态,达到治疗的效果。

()、关于无意识与压抑的理论

无意识学说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弗洛伊德曾经把精神分析学明确地珍宝为一门关于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科学。所以,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作为一切意识行为基础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在弗洛伊德早期著作中,认为人的精神生活主要由两个独立的部分组成即意识和无意识,中间夹着的很小的一部分为前意识。

无意识亦译作潜意识,它拥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另一个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作为后一种含义的无意识之中包含了各种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原始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以及和各种本能有关的欲望。它也是过去经验的大贮藏库。这些无法等到满足的感情经验、本能欲望与冲动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积极地活动着,不断地寻找出路,追求满足。
前意识( preconsciousness ),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召回到意识中来的,即其中的经验经过回忆是可以记起来的。其中的观念可以说暂不属于意识,但随时能够变为意识中的一部分。

意识( consciousness )是和直接古感知有天的心理部分。这一部分在精神分析学说中所占分量不很重要,它只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有限的外显部分。弗洛伊德曾做过这样的比喻:认为心理活动的意识部分好比海上冰山露在海洋平面以上的小小山尖,而无意识则是海洋下边看不见的那个巨大部分。

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之间所保持的是一种动态平衡关系。前意识与意识之间虽有界限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中的内容与意识之中的内容间相互转换非常容易,转瞬即成。而无意识部分的东西要进到意识中来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意识层次之中似乎存在有一种抵抗力量,起着检查官看守人的作用,以严防无意识中的观念上升到意识层次中来。

无意识中的各种本能冲动或动机、欲望一直都在积极活动之中,有时还很急迫,力求在意识中得到表现。但因其是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甩不能容许的冲动,所以当它们出现时就会在意识中唤起焦虑、羞耻感和罪恶感,因之加以抵抗,进行压抑。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无意识的动机都是向上运动的,向外推的,而意识却施以相反的力量,向下、向内紧压。这就是所谓压抑。

压抑的功能是把主体的经历和回忆、各种欲望和冲动保存和隐藏起来,不让它们在意识中出现。但这些东西并未消失,而是一直在潜伏着、活动着,在压抑的作用下存在于无意识之中。这些东西以梦、口误、笔误、记忆错误等形式出现。病态的压抑则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即以神经症的症状形式表现出来。

弗洛伊德自己曾对其关于意识、无意识和压抑的关系做过比较形象的说明:我们把无意识的系统比作一个大的前厅,在这个前厅内,各种精神的冲动,作为各别的存在物,彼此摩肩擦肘,拥挤在一起。从这个前厅通向另一个较小的房间,类似一个会客室,意识就居住在其中。但在这两个房间之间的门槛上却站着一个看守人,他传递个别的精神冲动,检查他们,如果他们没有得到他的许可,他就不让他们进入会客室……。在无意识的前厅内的各种冲动不可能被住在另一个房间的意识看得到,因此他们当时必然继续是无意识的。当他们已经成功地向前挤到门槛,却又被看守人遣送回去时,那他们就是不适于意识,于是我们就把他们称之为被压抑的。然而,那些已被看守人准许跨过门槛的冲动,也并非必然会变为有意识的,因为这只有当他们已经成功地吸引意识顾盼他们一眼时才会发生。因此我们就正当地把这第二个房间称之为前意识系统。……对任何个别冲动来说,压抑就在于未能通过看守人从无意识的系统进入前意识的系统
弗洛伊德在晚期于1923年发表了《自我与本我》一书,进一步用自我和超我概念代替了看守人一说,从而确立了基有关人格构成的学说。

(二)、人格构成学说   

1.三部人格结构: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Id,又译为伊特、它、它我、原我),是心理能量和本能的源泉,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最不易把握的部分。本我是贮藏心理能量的地方,混沌弥漫、仿佛是一口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这些本能和欲望强烈地冲动着,不懂得逻辑、道德和价值观念,其活动只遵循快乐原则,一味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它是一种基本的动机力量,激发人们去寻求快乐和逃避痛苦。

本我也是新生儿情绪能量的源泉。它的基本机能就是使机体达到一种没有紧张的舒适状态。例如,婴儿在饥饿时,本我应就会寻求立即的满足以达到一种紧张降低的合适。如果婴儿的口腔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本我就受到了挫折,而克服这种早期挫折的经验就会促发学习和发展的进行。其中婴儿的吸吮本能有着几个重要的目的:它可以满足口腔对刺激的需要并得到满足。由于这是一种精神贯注(cathexis,即一个人把自己的心理能量投注到某人,某事,某种观念,或自我的某些方面,它是从婴儿对保护和满足的需要与母亲,乳头、及奶瓶之间发展而来的。婴儿早期关于口腔和乳头之间的联合可以看做是领悟的第一次应答,因此也是随后的所有学习的根基。因此本我是人格的驱动者和发展的起点

自我( ego )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自我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结构,对本我与外界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解。它既有防御的机能,又有自主的机能。为了实现其协调本我与外界关系的机能,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它可以在找到合适的满足欲望或降低紧张的对象之前,延迟能量的释放。与本我不同的是,它可以容忍紧张,并可以延迟满足。现实原则也做为一种继发过程( secondary process ),即通过思考有计划地去发现和创造现实。次级过程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发展出了自我。

自我也因为其对本我和超我的约束和控制以及维持了与外界的交互作用而被称为是人格中的管理者。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它在同外界现实的交互作用中成长,对外感受现实,正确认识现实和适应现实,对内调节本我之中本能欲望的渲泄。

自我的特性为,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在无意识的,一部分是意识的,而其主要为意识的;它合乎逻辑,受现实原则支配;对本我之中的东西有检查权,防止被压抑的东西扰乱意;它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外部现实的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所以,自我可以说是同时在待奉三个严厉的主人:超我、本我和现实。

超我( superego ),也称为理想自我,是从自我中发展起来的代表理想而非现实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被认为是人格最后形成的而且也是最文明的一部分。它是一切道德准则的代表,其主要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

超我的出现是由于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需要有一种控制攻击性的力量,由此就从自我中分化发展出了新的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部分。它反映着儿童当年生长起来的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最初这一角色是由双亲扮演的,超我的出现正是双亲权威的内部化。受父母指责、惩罚等的经验内化成了超我的良心部分;儿时父母所认为的完美的人的各种概念则内化成了超我的自我理想( ego-ideal )部分,这些概念的获得是通过被父母接受的经验而来。

关于超我的特性,它大部分是意识的;它是父母权威的内化,执行父母早年的职责;可分为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和良心——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超我代表了人格结构的社会道德力量,它可以用良心去阻止能量的释放,或用自我理想来引导能量释放的方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这三种构成: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交互作用着的。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只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限的表现。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这三种结构的作用必然是均衡、协调的。本我是获求生存的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主体按社会道德标准行事;而自我对上按超我的要求去做,对下吸取本我的动力,调整其冲动个体户,对外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调节心理的平衡。一个完全由本我控制的人会是冲动性的,而一个完全由超我控制的人则是一个道德至上和完美主义者。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在这种人格动力学的关系中得到阐明。当然,如果这三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的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的产生。

关于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格结构学说和意识层次理论之间的关系模式,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超我之一部分在意识,一部分在无意识之中。自我也同样是这样分布的。本我则完全处于无意识领域。前意识是既可以变为意识又可以成为无意识的边缘部分,在一定的动态变化之中。这种结构布局和动态平衡关系可以形象地用漂浮在海洋面上的冰山块来图示表述(见图)。


                         
                    意识
                                                        
前意识
                               

                                                 
无意识
                     
      
                                
 

                                                      

 

             .1   精神分析人格结构与意识划分示意图

2.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个体在性心理发育过程中,在其本我与现实之间,本我与超我之间都会引发出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这类冲突又会引起一种弥漫性的恐惧状态,被称为焦虑。而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即用一定的方式调解冲突双方的对立关系,以减低焦虑。这一机能体系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defense mechanism )。它是自我用于降低焦虑的方法,因此又称为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在无意识之中进行的一种儿童式的防御反应。焦虑往往是由于本我的性本能欲望与压制作用之间冲突而出现的。心理防御机制所启动的防御方法不是直接去面对产生焦虑的情境,而是通过否认、歪曲现实的方法去应付产生焦虑的情境。大多数人通常都会采用这种保护性的机制,特别是当自我正处于发展过程中时,防御机制可以减缓来自父母和社会各方面对个体的压力。

同时,心理防御机制还可能会阻碍现实行为的发展。当来自外界的压力是非常过分的时候,即会引起过分的防御反应,而过分的心理防御机制会妨碍个体的自然发展,并导致疾病的产生。在弗洛伊德《有期限的分析和无止境的分析》一文中曾经指出,对于个体来说,不会采用所有可能的防御机制,而只会有选择地采用其中的某些机制,这些机制就可能在其自我中固定下来。

心理防御机制在弗洛伊德最初提出时专指癔病中的特殊防御机制,以后陆续又发现了许多新的防御机制。其他心理分析学家后来也各自拥有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其中比较重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压抑、投射、反向作用、固着、退行等。

压抑( repression ):一些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许的冲动、欲望(亦即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超我所不允许的),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其个体自己亦不能意识到其存在,这种机制叫压抑。压抑作用通常均由不愉快的或痛苦的经验所产生的焦虑引起。它是心理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一个,因为任何其它机制都必须先有压抑作用发生在前。

投射( projection ):把自己不喜欢、不能接受而又具有的愿望或动机等转移到他人身上或周围的事物上,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例如,一个人讲:我是喜欢我的同学的,但是他们恨我

否认( deniel ):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例如,鸵鸟政策拒绝承认重大突发伤害性事件等都属于这类防御机制的作用表现。

退行( regression ):又称倒退作用,指当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情景。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心理障碍都或多或少是退行作用的结果。比如,成年人以儿童式的方式提出各种不适当的要求。

固着( fixation ):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滞在某一性心理发展水平阶段。例如,某一成年人害怕负担起工作和家庭责任,其心理发展水平仍如青少年。

升华( sublimation ):把为社会、超我所不能接受、不能容许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这一作用的可能前提是:自我部分是健康且成熟的,性本能得到部分满足时。升华作用是所有心理防御机制中最具有建设性的方式,是防御方式中的最高水平。例如,将攻击埋头工作的欲望转化为竞技场上的拼博。

置换( displacement ):又称为移置作用,因某事物而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不能直接发泄到这个对象上去,就转而移到另一对象上去了,亦即指在一种情况下是危险的情感和行为转移到另一个较为安全的情境下释放出来。如,找个替罪羊发一通火。

抵消( undoing ):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抵制一个人的真实情感。如某人以责骂桌子碰疼了自己的手的方式抵消由疼痛引起的不快。

反向形成( reaction formation ):又称反向作用,把无意识之中不能被接受的冲动转化为意识之中的相反的行为。例如,拿了桌子上苹果的孩子,当妈妈问起苹果的下落时,马上高声调说我没拿

(三)、人格的发展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心理分析以它的两种断言触犯了全世界……。被心理分析宣布为它的发现之一的断言,就是肯定那些不论就狭义还是广义来说,人们都只能称之为性的本能冲动在神经和心理的疾病成因中都起着一处不平凡的巨大作用……”。因此,讨论人类的性欲望的深层含义就成了精神分析学说不可回避的重要的学术探讨领域之一。

关于人与生具来的生物本能问题,弗洛伊德在早年认为人有两种本能:即以食欲为基础的自我保存本能——自我本能,以及以性欲为基础的种族保存本能——性本能。在他生活的晚年认为又发现了一种人类的本能——死本能,标记为撤纳图斯 thanatos )。此后把其早期发现的两种本能合二为一成为生的本能。生本能要使生命得以延续和不断发展,而死本能要使生命回复到无机状态。二种本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命就在它们的冲突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

精神分析关于性本能的论述其所产生的影响至深至远。弗洛伊德认为,这种以性欲望为基础的种族保存的本能背后还有着一种潜力、或说内驱力叫做力比多(libido),又称性力。力比多常驱使人去寻求快感。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以这种性力为动力的。但是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力比多愿望应理解为渴望性的和情感上的满足。初学者往往分不清力比多愿望与生殖有关的性欲望,把它们混为一谈。其实,精神分析所指的性满足涉及广泛意义的身体上的快感——从婴儿起在身体上所体验到的兴奋和愉快的状态。人们谈到的高兴、兴奋、愉快、期望、爱、渴求等,就是在形容力比多的愿望;而攻击、破坏的愿望,则由愤怒、仇恨、痛苦而体验到的快感来表现。
同样,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力比多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也发生着根本的作用。

在人格的发展中,儿童的性欲望起着重要的作用。婴儿可以从身体任何部位的节律性活动中获得性的满足,弗洛伊德称之为多重性固着( polymorphous perversity )。随着婴儿的成熟,他们从身体某个部位获得性满足的能力逐渐下降,并且逐渐集中到某一偏好的区域。换言之,随着婴儿的发展,他们获得性满足的可能性越来越窄。弗洛伊德提出了一系列发展阶段的概念来描述这种性满足的逐渐狭窄。这些阶段现在被称为是性心理发展阶段,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其分为五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性欲的对象也随之变化。而每一阶段的性活动都可影响人的个性特征,甚至成为日后发生心理疾病的根源。

1)口欲阶段(0—1岁左右):

在这一阶段中,婴儿的活动主要口腔的活动,这时口唇很自然地比身体其它部份获得更多的刺激。由于在性反常、神经症??”,并且她对母亲的恐惧也不象男孩对父亲那样强烈,所以女孩爱父也嫌母。

儿童的这一情感是为社会伦理道德年不容许的,因此受到压抑。情结即被压抑的欲望在无意识中的固结,是一种心理的损伤。解决这种情结的方法是儿童在发展中把他的自我的一部分视为与双亲一体的部分,形成超我,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假若这种情结解决不好,个休就会焦虑以至形成神经症,也会引起性别认同问题,以及同性恋行为问题等。

前边的三个阶段称为前生殖阶段。在任何阶段的固着( fixation )都会使以后的生活中出现口唇、肛门、或生殖器人格特点。

4)潜伏期阶段(6-12岁左右):经过前生殖阶段之后即进入这一时期。大约在6岁左右,儿童的性本能大大降低。这时儿童开始上学,其主要任务成了学习。这时尽管性本能受到压抑,但在过去阶段中性方面的记忆仍然对他们的人格发展产生着影响。

5)青春期阶段(12-18岁左右):又称生殖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在生物性的生殖本能驱使下的非自恋行为。这时开始对异性、社交活动,婚姻,职业等感兴趣。这一阶段中是通过亲吻、爱抚,以及性生活等活动来满足前生殖阶段中的性冲动,并与前生殖阶段融合起来。这一阶段会从青春期一直延续到更年期,或一直到生命的终结。

总之,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性本能发挥作重要作用。随着个体不断通过各个阶段,在其内驱力及环境压力的模铸下,人格的各种各样的成份也就得到了发展。而在前生殖阶段中的任何时期产生固着都会产生相应的人格类型。性心理如果不能顺利地进行,停留在某一阶段或受到挫折后从高级的阶段退行到低级的阶段,都可能导致心理的异常,成为各种神经症、精神病产生的根源。

(四)心理异常的实质

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人类的发展需要对不纯洁的儿童方式的冲动进行压抑,人到了成年以后仍要不断与这种反社会的和破坏性的冲动进行抗争。通过大量的观察探讨,弗洛伊德认为病人的许多与病症关联的性幻想等记忆并非实际的创伤事件本身,而是欲望满足的产物。俄狄浦斯情结的末经解决可能是出现神经症症状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神经症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于俄狄浦斯情结中的冲动有着强烈的要满足的愿望。大多数人都能比较满意地解决这一冲动。儿童时期的神经症主要通过梦魇、恐怖症、抽搐、仪式行为等表现出来,这些行为障碍往往反映了被压抑的神经症性冲动(俄狄浦斯冲动)。成年人的神经症则被解释为儿童时期神经症的再次表现。

总之,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所有的心理异常都是与某种满足本能欲望的努力被固着在早期发展阶段有关。亦即在个体的发展经历中如果遇到阻碍,就会在本能欲望和对惩罚的恐惧之间产生冲突。这种欲望和恐惧虽然发生在儿童期的某一阶段,但由于固着作用而被带入到青少年和成人时期。在此期,病人仍然以婴儿、儿童的方式去满足性欲望和攻击欲望,因此会由于自我的作用而产生焦虑——因为这种幼稚满足方式会产生冲突:同一行为将既带来满足,又同时将带来痛苦。此时,个体无意识地采用防御机制来对抗这种冲突所带来的焦虑。如果冲突很严重,过度的防御机制运作就易于引起神经症症状和精神病症状,心理异常也就发生了。

三、精神分析的治疗

精神分析治疗( psychoanalytic therapy )的原则和技术基础是精神分析的神经症理论,这些原则和技术都是为了使无意识中的内容进入意识之中。将无意识中的材料带入意识的方法有两种基本的方式,即自由联想和移情。研究心理机能的标准技术又称为精神分析情境:病人躺在安乐椅上眼睛不看治疗者,并表达出任何进入其意识的内容。病人不看治疗者是为了防止后者的非言语行为会影响到病人对进入意识的内容的报告。治疗者的任务就是观察,并偶而对病人自由联想的内容作出解释;病人又可以对这种解释作出反应和评论。这种情境的目的就是允许被压抑的材料进入意识,因而可以对心理冲突进行检查和解释,并最终消除它。

(一)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

根据有关理论家的观点,治疗过程包括了四个心理分析阶段( psychoanalytic stage ),即开放阶段,发展阶段,修通阶段,以及移情分析阶段。

开放阶段   这一阶段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通过会谈建立治疗联盟,了解病人的问题并决定是否适合于进行精神分析治疗。向病人解释治疗情境的结构以及治疗者和病人的责任。如果在几次会谈以后治疗仍在进行,就会进入第二部分,即病人躺在安乐椅上,并记录下他所报告的或做的任何事情。因此治疗者可以积累大量的有关这一病人的意识和无意识材料。在随后的治疗中,病人所有的梦、幻想、投射、自由联想以及早期记忆等都可以被治疗者用于帮助病人达到对问题的领悟。

移情的发展   移情的发展和对它的解释构成了治疗的一个重要阶段。治疗者这时已经成为病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而病人对治疗者的情感反应则表现了他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认识、解释和反应。通过让病人理解这种过去行为对目前行为的影响和决定作用,他就能学会做出恰当的决策。

在解释移情的同时,治疗者还必须注意到反向移情出现的可能性,即治疗者未经解决的对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可能会移情向他的病人。任何的反向移情都须进行分析并达到修通,因而使治疗者未经解决的情感不致于会干扰对病人的移情的解释。如果治疗者和病人都能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中所出现的移情和反向移情有清醒的认识,将会大大促进治疗过程。

修通阶段   这一阶段与上一阶段有所交叉,因为对某种移情的修通( working through )通常会伴随对某一重要事件的回忆,这反过来会引起进一步的领悟。对移情的修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且每一次修通都可产生进一步的澄清和理解。很多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会表现出抗拒作用(对峙性)。它是病人对治疗者的治疗目标所表现出的一种主动或被动的对抗。尽管病人在意识水平上希望得到帮助,但病人却会采用防御机制以避免被压抑的痛苦经验被带到意识的水平。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对病人这种抗拒的修通是治疗者的重要作用之一。

对移情的分析   当治疗者和病人都相信病人的主要冲突已被修通后,就应该确定下治疗中止的日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病人对治疗者的依恋。这一阶段中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其一是病人会保持对治疗者的依赖而不愿意中断这种关系。对治疗的这一方面的分析代表了对病人治疗的终结,但病人对治疗结束后自己可能出现的任何幻想或欲望都应在这一阶段得到修通。

最后,精神分析治疗所关注的是病人的心理是如何发挥其机能的。因此,治疗者的观点并不是强加给病人的。精神分析治疗的最大特点就是治疗者有能力和愿望允许病人产生移情,并通过病人对自己内部原始力量的控制以增强他们的自主能力。

(二)精神分析治疗的技术方法(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

1.自由联想( free association

自由联想方法是由弗洛伊德于1895年创造的。该方法是让病人很舒适地躺着或坐好,把自己想到的(进入头脑中的)一切都讲出来,不论其如何微不足道、荒诞不经、有伤大雅,都要如实地报告出来。医生的工作则在于对对方所报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释,直到从中找出病人无意识之中的矛盾冲突,即病的起因为止。

在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以发掘出无意识之中的症结所在。

2.梦的分析(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了《梦的释义》一书。该理论认为梦的内容与被压抑的无意识幻想有着某种联系。人在睡眠的时候自我的控制力减弱,无意识中的欲望乘机向外表现。但是此时精神中的自我防御状态并没有完全解除,所以这些欲望必须通过化装变形才可以进入意识层次,而这就成为了梦象。因此,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梦是有意义的心理现象,梦是人愿望的迂迥的满足。

在梦中所出现的几乎所有物体都具有象征性,成为性器官和性行为的象征。梦的工作通过凝缩、置换、视象化和再修饰等才把原来杂乱无章的东西加工整合为梦境,这就是梦者能回忆起来的显梦。显梦的背后是隐梦,隐梦的思想梦者是不知道的,要经过心理医生的分析和解释才能了解。对梦的解释和分析就是要把显梦的重重化装层层揭开,由显相寻求出其隐义。

3.移情( transference

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移情现象是迟早会发生的。移情被认为是整个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者通过对移情的分析可以了解病人的病理性动机冲突,并使移情成为治疗的推动力。

4.阻抗( impedance

这是指病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有意无意地使治疗重心偏移的治疗现象。有意识的阻抗可能是病人怕治疗者对自己产生坏印象,或担心说错话,或对治疗者还不能信任而发生的。针对这种情况,治疗者经过说服等即可消除阻抗。无意识的阻抗则表现为对治疗的抵抗,而病人自己则并不能意识也不会承认。当事人往往口头上表示迫切希望早日完成治疗,但行动上对治疗却并不积极热心。这需要治疗者长期的努力并帮助对方真正认清和承认阻抗,一旦达到这一水平,治疗便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以上简单介绍了经典精神分析疗法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在精神分析理论产生以后,其理论和治疗方法都有了很大发展和创新,下面再做一概要介绍。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早在弗洛伊德仍然在世的时候,他的两大弟子——阿德勒和荣格就已对他的理论提出了修正。此后沙立文、荷妮、弗洛姆及艾里克森等人也对其学说指出了新的修正。精神分析学说大体上是沿着两条互相联系的线索发展完善的。一方面是作为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本人不断提出、修正、补充和完善这一理论,从而传播了这一理论。另一方面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的各种观点分歧、争论,从而扩大了这一理论的影响,促进了精神分析理论的推广。

 ()、新精神分析学派

1911年因学术观点的分歧与争论,学派内部开始分裂,从此精神分析学派就演变为许多新的派别。西方学术界称之为新弗洛伊德主义,又称新精神分析( newpsychoanalysis ).新学派的产生、演变也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荣格( C.G.Jung )和阿德勒( A.Adler )对弗洛伊德提出的某些概念作修正和更改开始的。荣格不同意弗洛伊德把力比多办归结为性本能,也不同意把无意识看成仅仅是个人的。荣格认为力比多的原概念应当给予扩大的解释,可以把它规定为一种普遍的先天的生命力,即包括性本能、营养和生长本能,以及人的整个活动的原始动机。同样,他认为无意识也不只是个体的,而是集体的,且集体的更基本、更原始,于是把无意识划分为个人的无意识和集体的无意识两种。所谓集体无意识是指生物进化和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上的沉淀物,它构成了个体的意识和无意识的基础。荣格对力比多和无意识的新解释,标志着他与弗洛伊德的分歧,并构成了他的分析心理学( analytical psychology )的基础。

阿德勒同样以反对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性本能和无意识的作用的观点为出发点却带进了更多的社会学因素。他认为,人的行为不是由生物学本能力量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人的行为动机的原始基础也不是性因素,而是由于身体缺陷、精神或社会障碍造成的自卑感,以及那追求权力即向上意志的欲望、优越感,这才是人的活动的内驱力。还认为,人的行动也不是由无意识决定的,而是人意识到自己的动机,并为未来目标而奋斗。阿德勒的这一观点,不仅与弗洛伊德分歧,而且构成了他的个体心理学( personal psychology )的基础。

综上所述,荣格和阿德勒的观点同弗洛伊德思想发生的这些分歧,总的看还没有完全脱离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理论立场,却也显示出趋于社会学的倾向,为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向社会学过渡、演变开辟了道路。

第二阶段,是霍妮( K.Horney )、沙利文( H.S.Sullivem )、特别是弗洛姆( E.Fromm )为主要代表。他们的共同思想倾向,是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从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领域,一方面坚持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观点;另一方面又肯定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霍妮不同意弗洛伊德把本能理解为人的个性发展的动力的看法,而是代之以来自环境和社会的因素而潜伏于内在的情感,即焦虑的概念;也不同意弗洛伊德把人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都归结于本能的观点,认为起源于本能的一切发展冲突,都可以归之于社会的力量。

沙利文则进一步强调人的个性只能在人际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要理解个性的本质和内部生活,理解人的存在的特征,必须研究人际情况。

同样,弗洛姆也和霍妮、沙利文一样否定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认为人是一种社会生物,因此人的牲、人的动作、人的思想和人格都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另外,弗洛姆又偏重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反应,认为人在反应社会中能改变社会而不是被社会塑造。就这样,弗洛姆试图把精神分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提出所谓系统改造现代西方社会的病态心理学。他的这一创新尝试,逐渐形成了一种弗洛伊德式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象赖希( Reich )、拉康( Lacan )、马尔库塞( Marcuse )等都是这一思潮的推动者和代表人物。

新精神分析理论和传统精神分析的分歧是不同社会和时代背景的反映。弗洛伊德成长于资本主义初期欧洲社会的性压抑时代,他的研究侧重于性因素对精神病的影响;新精神分析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和美国工业化运动中引起的复杂社会问题息息相通的,因此他们主张扩大精神分析的研究领域,而更关心人在病态社会中的困境和如何求得解脱的问题。但是,新精神分析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体系的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研究也各有不同的侧重。

 ()、当代精神分析治疗技术

随着有关精神分析理论的不断发展,精神分析治疗的技术方法也在相应完善和提高。当代精神分析治疗家们建立的很多新的技术方法是在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扩展了对病人的适用范围,并使经典的精神分析技术更加清楚和明确。而另外也有一些技术实际上已经偏离了经典(传统)的理论框架。下面就这些技术方法一部分作一概要介绍。

1.成熟的干预    通过一系列治疗者与病人之间的交流促进病人的好转。这种成熟的交流可以允许病人在他们自己认为合适的时候释放在移情关系中的情绪(如攻击性和性冲动)。例如,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鼓励病人给治疗者写信,类似的成熟交流可以便治疗的进程更有效。而病人给治疗者写信则可以做为治疗的催化剂,也可以促进对病人的治疗。这种策略也可以促进病人对现实的认识和检验,并使他们可以的获得解放和心理能量升华到更有创造性的轨道上去。

2.简化的自由联想    有时如果病人对自由联想和自我分析产生抗拒作用,可以让他们用写日记的方式简化自由联想。

3.通过治疗者反映出自我的消极无意识成分    对自我中无意识成分的反映是了解病人情境的一种独特技术。这种技术提供给病人一种新的获得认同和接受的方式,并以这种方式去攻击一个象父母一样的人物,这一技术的原理是,当病人自己被压抑的消极态度以一种外部建议的方式呈现给他们时,他们可以很自如地应付( Kesten , 1980 )。Kesten曾报告过一个四岁男孩的病例,他对任何攻击性的表示都不能接受因而都都受到了压抑。因此这个男孩建立了一种对自己有害的行为模式,用学业失败来对抗父母或老师等权威人物。治疗者有意设计了一种情境让病人学习阅读,并使他相信治疗者在阻碍他学习阅读。这种情境非常严重以至于病人觉得除了学会阅读以外,别无打败治疗者的途径,于是他坚持学习阅读。随后当病人知道让让他学习阅读只是一个圈套时,他也能修通他对治疗者的愤怒并对自己击败治疗者的欲望有了合理的理解。最终病人建立起了一种有效的生活风格。

4.短期治疗    司默尔和白雷克( Small & Bellak ,1972 )提出了一种六个步骤的短期治疗模式( brief  psychotherapies )。(1)对问题的区分,(2)了解病人的详细历史材料并做出诊断,(3)建立因果关系,(4)选择进行干预的方法,(5)修通阶段,(6)给病人留下一咱积极的移情,即在病人看来治疗者是可靠的、可信任的、能接受别人的,和能理解别人的。同时,当病人离开时他要认识到,当遇到危机时治疗者可以对他们提供支持,但病人不能因为治疗或与治疗者的关系而对治疗者产生依赖。

(三)、关于精神分析理论的某些最新进展

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到今天,很多观点已经不同程度地被心理学家所接受。例如,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使过去十年中无意识过程的研究达到了高潮( Bowers & Merchenbaum , 1984 ); 社会学习理论家希金斯也认为弗洛伊德的心理冲突概念应成为计算机模拟人类心理过程的理论基础(1984)。总之,当前精神分析理论发展的格局是,一方面仍有部分研究者根据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结合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模型进行整合,另一方面有部分研究者则更多地偏向于探索精神分析的新领域。下面就对此作一概要简介。

1.自我心理学与自我适应模型

精神分析在弗洛伊德时代就有了许多发展,但基本上可看做是一种本我心理学 Westen , 1990 )。后来就有了强调自我( ego )机能的自我心理学。安娜.弗洛伊德强调了与自我有关的防御机制对解决冲突的作用,哈特曼系统研究了动机过程和自我机能之间的关系,格林伯格和米希尔指出:自我的兴趣本身以及适应现实的倾向性就是一种动机力量(1983)。自我心理学强调心理障碍起因于无意识中的内疚感( Messer , 1989 )。

2. 对象联系理论和人际关系模型

精神分析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进展就是人格的对象联系理论(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 Greenbery & Mitchell ,1983 )。关于对象联系一词的含义有很多,其基本大义是指:一种在亲密的人际关系中的持久的人际机能模式,以及对这种模式起中介作用的认知和情感过程( Westen , 1990  )。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人际关系模型强调了个体先天就具有一种与别人建立联系以及与他人保持密切关系的倾向性。该理论还认为人们从幼年起就有一种与别人建立联系的基本需要( West , 1990 Messer & Warren 1990 )。

总之,以弗洛伊德为创始人的精神分析理论经过近百年来的长期探索与发展,该理论在永不停息的争鸣、肯定与批评、批判、否定声中得到不断拓展与完善。时至今日精神分析理论仍被全球临床心理学界普遍应用着,并不断取得卓有意义的进展。

 

上一篇:抽动秽语综合症 下一篇:精神分析一百问(二)——(二) 弗洛伊德是怎样的一个人?
站内搜索        免责声明
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E-mail:zhongshanxinli@163.com,主办单位名称: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备案序号:鲁ICP备06008114号,审核日期:2006-02-09
      Copyright   1998—2009   ,Inc.All   rights    reserved   I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