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 热点透视  | 心理新闻  | 心理治疗  | 个案分析  | 心理咨询  | 中心简介  | 招生培训  | 梦与解梦  | 学术动态  
心理健康  | 专家名人  | 心理文摘  | 儿童心理  | 青少年心理   | 性学七味  | 女性心理  | 中老年心理   | 心理夕阳红   | 心理娱乐    
HyperLink
您的位置:Skip Navigation Links首页 > 心理健康 > 孩子会遗传父母的焦虑倾向   
孩子会遗传父母的焦虑倾向
作者: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 摘     阅读次数:1333 

面对新鲜事务,有些婴儿反应痛苦

日历翻回1989年,地点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系一个实验室,里面有婴儿椅,以及对婴儿来说算新奇但不恐怖的事物——新玩具、新气味、新声音等。

    60岁的凯根筛选了大约500个婴儿进入实验室研究,用录像机录下这些婴儿对陌生事物的反应。

    18个婴儿,面对研究人员晃动蘸了稀释酒精的棉签(新奇气味)等情境时,稳坐婴儿椅,安静地盯着。

    19个婴儿的代号是“婴儿19,她是个例外。在45分钟的实验中,她对一切新事物作出痛苦反应:小手小脚不停地抖动,皱眉头,不断拱背,哭泣……

    认真观察和分析录像后,凯根把500个婴儿分类:把“婴儿19这类对新事物反应强烈的婴儿,归为“强反应”,约占20%;对新事物反应安静的归为“弱反应”,约占40%;还有一类“介于强弱反应之间”,约占40%。

    凯根根据他之前数十年的研究结果推测,绝大多数天生对新事物烦躁不安的婴儿,长大后更容易内向、害羞和焦虑。

1989年的实验,是凯根要印证推测的开端,接下来会发现什么?

改变了内在行为    改变不了内在情感

    这些婴儿l岁和2岁时,走进实验室接受跟踪研究。其中反应较极端的大约100个婴儿,4岁、7岁、11岁和15岁时,他们再次来到实验室。

    2000年,7l岁的凯根从哈佛大学退休了,但他跟合作者的研究仍在继续。

一些趋势在研究中显现:

    接受研究的婴儿中,“强反应”者4岁时,内向的几率是“弱反应”者的4倍;“强反应”者7岁时,有一半都出现焦虑的症状,但只有10%的“弱反应”者有类似情况。随着年龄增长,这个鸿沟缩小了,15岁时的跟踪研究表明,23的“强反应”者的行为跟常人相似,他们成绩不错、参加聚会、跟人交友。

    一个例子是玛丽,现在是哈佛大学学生,行为正常。她当年是“强反应”婴儿。1岁、2岁时仍有“中等恐惧”。她不觉得她是焦虑的:“我几乎从不破坏规则,这是天性,但不因此烦恼。我是一个通过努力获得好成绩的孩子,在看电视之前肯定做完了作业。”她从小学跳芭蕾舞,并跳得很棒,这让她找到发泄精力的途径和非常擅长的兴趣点。

难道“强反应”者变了?

    不。研究人员发现,绝大部分行为正常的“强反应”者仍紧张不安,他们会说:“我在学校神经紧张”、“考试前我呕吐了”、“如果明天去郊游,我今晚肯定睡不着”……

    凯根说,这些人并不喜欢焦虑,但他们接受了自己是焦虑人群的事实。外在面貌和行为是可控的,内心情感却常常无法控制。

有一类婴儿一辈子可能是焦虑者

    今年夏天,当年的“婴儿1920岁了。她跟凯根推测的几乎一样:天生气质左右着她成人后的行为。

    2004年拍下的录像显示:15岁的“婴儿19被问到有关学校的问题时,声音变得低沉。她说她喜欢写作和弹钢琴……她说话时总是坐立不安,用手指不断卷头发,用手摸耳朵,膝盖不停地轻摆。

问“婴儿19“担忧什么,她沉默很久后回答:“我不知道。”她手指卷头发的速度加快,开始摸脸、膝盖,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又一次沉默后,她说出了一连串忧虑:“当我不知道要做什么而身边的人都知道时,我的挫折感很强,感觉很不舒服;我老是想,该这样做还是那样做,我是别人的障碍吗;我担忧自己能否完成一件事,怎么去完成;我长大了该怎么适应社会……”

声音越来越小。“婴儿19”说,她想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但总是无法停止担心自己能否成功。

凯根说,这是“强反应”者的自然流露。“婴儿19”到现在也没有发生转变。以后转变的可能性也很低。她正在大学念书,成绩也很好;她是个倾向于“不笑”和“忧郁”的焦虑者,之前是,现在是,可能一辈子都是。

研究证实,有一类人跟“婴儿19一样,是“天生焦虑者”——更准确的说法是“天生就有焦虑倾向的人”。

心烦意乱的婴儿长大后容易焦虑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1989年开始的研究,有4个相互独立的小组参与:2个在哈佛大学,由凯根领衔;另2个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由凯根的学生内森·福克斯率领。

    他们的研究结果几乎完全一致:婴儿会从父母那里继承某种气质,15%—20%的婴儿对陌生环境会做出强烈反应(如心烦意乱),他们长大后更容易焦虑。

    凯根认为,有三种方式可以识别人的情感:大脑生理状态,个体对情感的描述,以及情感引发的行为。

大脑有个重要部位叫杏仁核,它的一大功能是对新事物和威胁做出反应。人焦虑时,能在脑部杏仁核中追踪到活动痕迹。凯根的研究对象中,“强反应”者生来就有特殊的大脑回路,他们的脑部杏仁核属于“强反应”一类,大脑右半球比其他人活跃。而大脑右半球跟消极、焦虑情绪密切相关,在压力下会加速心跳、放大瞳孔。凯根说,天生气质会持续下去,相关的行为却不一定。“强反应”者不一定会表现出焦虑行为,“两个人的焦虑水平一样,一人有好工作,这会转移注意力,他可能干得好;另一人刚失业,整天在家烦躁,焦虑可能很快变得势不可挡”。同理,“强反应”婴儿的成长环境和自控能力,决定了他们长大后是表现出颇躁不安还是安安静静。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认同凯根的研究结果。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普洛明就质疑说,实验室跟真实[世界有很大不同,实验室的研究对象容易伪装,而真实世界就像“人肉炸弹从出现到炸响”一样,人在这种情祝下流露的才是最真实的情感和行为。

父母怎么教育有焦虑倾向的孩子

    如果那些天生有焦虑倾向的婴儿,能在健康有益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就可能避免成为真正的焦虑症患者。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能让拥有焦虑气质的孩子脱离“苦海”?父母悉心呵护这些敏感的孩子,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远离担忧的事物?还是严格要求,对孩子的“强反应”进行零容忍,敦促甚至强迫孩子正视他们害怕的事物?

    这正是凯根和同事的另—研究领域。

    他的研究团队系统地研究了这个问题,却得出了有些不一样的结论。

一个结论是凯根的学生艾库斯在上世纪90年代研究后得出的:“强反应”婴儿的母亲,最好能给自己定个规矩——不要在孩子大哭时立刻跑过去安慰孩子。另一个结论是凯根的学生内森·福克斯的研究团队在本世纪初得出的:“强反应”婴儿最好有敏感的母亲,她能根据孩子自身状况处理孩子的恐惧情绪,用接纳、支持而不是指手画脚的态度,与孩子进行一定程度的互动。

这让回答“父母如何教育有焦虑倾向的婴儿”,变得有些困难。

凯根说,无论如何,最好的办法应该是,父母教孩子自己跟“心魔”搏斗。

焦虑者的优势——

焦虑倾向者不可怕  他们更勤奋等细心

现代社会中,有焦虑倾向、内向的人,由于不太愿意社交,长期神经绷紧也容易排斥别人,的确会比其他人少很多机会。然而,拥有焦虑等倾向的“强反应”者不是病人,多数不需要去医院治疗。

在凯根的研究对象里,“强反应”者在青春期吸毒、怀孕、飙车等的几率很低。他们拥有不少优势:谨慎、自省能力、单独工作的能力。

“强反应”者普遍勤奋,总是准备充分,他们最有可能成为最勤奋的员工、最周到的朋友。那些害怕迟到的人,常常会计划早到;那些害怕公开演讲的人,会更努力做好事先准备;那些害怕旅行的人,会更好地设计出行路线。

凯根说,他在哈佛大学教学的40多年间,至少雇用了200个助理研究员,“我总是寻找和招聘‘强反应’者,因为他们有自我驱动力,很少犯错误,处理数据时非常仔细”。

他还打赌:美国送上太空的宇航员在婴儿时应是“弱反应”一类,而在地面上进行航天任务管理、做具体事务的人,在婴儿期属“强反应”一类。

凯根说:“我们有种错误观点,认为焦虑有毒。”然而,如果没有那些有焦虑倾向者,哪有让社会更加多元化的作家、科学家和电脑程序员?

这都是一般化表述。当然,“强反应”者更容易被意外击垮,这方面更复杂,科学家正进一步研究。

准确地说,所有研究结果指向一个方向:不是预测孩子将成为什么人,而是预测他们将不会成为什么人。

“强反应”婴儿,长大后不会很活跃、开朗或大胆。比如,那些天性内向者,长大后几乎无法成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那样外向健谈的人。

面对有焦虑倾向的孩子——

父母别过分保护 家庭环境要和谐

记者: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焦虑倾向,要怎么做?

凯根:这些父母不该过分保护孩子,而是帮孩子对付他们害怕的事情。

记者:“婴儿19和玛丽,都曾是有焦虑倾向的婴儿,长大后的表现却不一样,背后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从这个案例中,父母应该反思什么?

凯根:“婴儿19和玛丽直到18岁时,都属于对新事物“紧张”的人群。不过,玛丽学会了控制她的焦虑,“婴儿19则没有。

其中一个原因是,玛丽有一个非常支持她的家庭环境,“婴儿19”则没有:她的父母离婚了,她很害怕她的父亲,也不欣赏她的母亲。

还有,玛丽的天资(注:跳芭蕾舞)、勤奋和自我控制也功不可没,这些将她天生气质中不好的一面转变为积极的一面。

目前没有好办法去研究成人焦虑

记者:我注意到,您最近20年的研究主要是跟踪研究婴儿和青少年的焦虑,在成人方面有哪些研究?

凯根:成年人的焦虑多种多样,焦虑原因和程度也很复杂。

不幸的是,科学家目前没有好办法去监测不同类型的焦虑,他们主要依靠个体的口述来研究——这种研究太粗糙了,我们需要更灵敏的工具来研究。

上一篇:娶妻聪慧 丈夫长寿 下一篇:养宠物有利健康
站内搜索        免责声明
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E-mail:zhongshanxinli@163.com,主办单位名称: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备案序号:鲁ICP备06008114号,审核日期:2006-02-09
      Copyright   1998—2009   ,Inc.All   rights    reserved   ISP